首页

>

IMF上调2023年、2024年中国经济预测至5.4%、4.6%

IMF上调2023年、2024年中国经济预测至5.4%、4.6%

发布时间:2023-12-15

IMF称,之所以上调中国经济预期,一方面在于,受消费等因素提振,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表现强于预期。另一方面在于,万亿国债等财政刺激政策落地,将推动经济持续扩张

117日,在与中方开展2023年第四条款磋商讨论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上调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至5.4%,较10月《世界经济展望》5%的预测值高0.4个百分点。

IMF亦将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值上调0.4个百分点至4.6%中国经济有望实现政府2023年的增长目标,反映出新冠疫情后的强劲复苏。”IMF第一副总裁戈皮纳特(Gita Gopinath)在当日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IMF称,之所以上调2023年、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一方面原因在于,受消费等因素提振,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表现强于预期。另一方面原因在于,万亿国债等财政刺激政策现已落地,这将推动经济持续扩张。

戈皮纳特表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快速扩张导致某些地区的住房供应过剩,而价格上涨带来了住房可负担性压力。中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实施必要调整的目标是值得欢迎的。

挑战在于将经济成本降至最低,同时控制宏观金融稳定风险。重要的是,最近结束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宣布了中期优先工作,重点关注房地产行业、地方政府债务和中小银行带来的风险,这值得欢迎。她进一步说道。

 

消费拉动中国经济

IMF之所以上调2023年、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一方面原因在于,受消费等因素拉动,中国经济正实现疫后强劲复苏。

1018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91302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分季度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三季度增长4.9%。从环比看,三季度GDP增长1.3%

无论是三季度同比增速还是前三季度累计增速,我国都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表示。

其中,三季度中国经济最大的惊喜来自消费。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5%。这不仅较前值4.6%进一步加快,亦强于市场预期。分项来看,从餐厅、酒类到汽车等各个方面的消费支出都在复苏。

盛来运表示,中国消费将延续恢复向好态势,原因在于:首先,前三季度,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居民消费支出都持续回稳向好。再者,各地正加快落实促进消费的政策举措,政策效应会持续释放。此外,就业形势改善、居民收入增长,为消费恢复增长打下了基础。

IMF亚太部副主任赫尔布林(Thomas Helbling)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经济正实现再平衡,其增长动能正由投资转向由消费拉动,这将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他建议,中国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网络。如此一来,中国居民不需常备较高的预防性储蓄,可将更多资金用于消费。

零售支出强劲增长,有望防范中国经济陷入通缩风险。IMF预计,随着产出缺口持续缩小,预计到2024年底,中国核心通胀将升至2.1%

中国不会出现通缩情况,中国的物价水平仍处在正常、合理的范围内。戈皮纳特说道。在她看来,近几年全球许多国家与地区的物价水平变动较大,还是由波动性较强的能源及食品价格引起的。

万亿国债提振经济预期

对经济的预测不仅来自过去,更着眼于预期。戈皮纳特表示,近期中国政府宣布了额外的财政刺激计划,这有助于中国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的短板,并推动中国经济持续扩张。

10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已批准国务院增发国债和调整2023年中央预算方案决议。中央财政将在2023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作为特别国债管理。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2023年拟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2024年使用5000亿元。全国财政赤字将由3.88万亿元增加到4.88万亿元,预计赤字率将由3%提高到3.8%左右。

该刺激计划颇为罕见,因为中国政府很少会在3月全国人大会议批准预算后于年内增发国债。此前出台此类举措的时期包括2008年汶川地震后,及20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后。

Pantheon Macroeconomics Ltd.首席中国经济学家Duncan Wrigley测算,增发1万亿元的特别国债,相当于约占GDP 0.8%的额外财政刺激。在面对地产和出口下滑的挑战之际,这有望在新的一年支撑经济复苏。他说。

此外,戈皮纳特还建议,在财政政策方面,希望中国政府不仅可以支持投资,亦可向居民消费等领域倾斜。这有望进一步拉动中国国内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增长。

不过,万亿国债政策落地后,市场担心这可能导致金融市场流动性趋紧。目前市场关注点在于,中国人民银行会否将通过降准降息等政策工具释放流动性。

戈皮纳特建议,在房地产行业进行必要调整、开展结构性改革以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背景下,中国需要出台支持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来提振经济活动。将财政支出转向家庭,通过降息进一步放松政策,这些措施都将支持增长和投资。

但她也提及,其负面影响也将显现:中美利差倒挂程度将进一步加深,人民币汇率或将持续承压。不过,提高汇率灵活性,将有助于吸收外部冲击并加强货币政策传导。她说。

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戈皮纳特表示,人口老龄化、投资回报下降和地缘经济割裂等不利因素可能会抑制中期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因此,旨在提高生产率、支持再平衡和实现脱碳的全面市场化结构性改革,将有助于支持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引擎。